國內食品容器材質安全嗎?

國內食品容器材質編號及分類

看到編號3就是PVC 加熱勿超過60℃

專家:塑膠袋裝熱食釋出物質影響內分泌

食物加熱 你用PVC保鮮膜嗎?

簡易辨識法》答案在瓶底 但都不耐熱

學者觀點》PVC包裝食品 應速全面禁用





 

 

 

 
   
 
PVC編號為「3」。
 
 
 
 

記者魏忻忻/台北報導】

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,PVC聚氯乙烯本身並沒有毒,但若使用不當,例如加熱到超過攝氏六十度,就可能釋出致癌物質。政府規定食品容器應有材質編號,PVC編號為「3」,民眾使用前應先檢查。

他也提醒,常被用來做為泡麵碗的PS發泡聚苯乙烯,若溫度超過攝氏七十五至九十五度,也可能釋出有毒物質,所以泡麵的水不宜過熱,不要用滾水,使用保溫瓶中的熱水即可。

林杰樑說明,PVC分子式是聚氯乙烯,本身無毒,算是相當穩定的材質,但若溫度超過攝氏六十度,就可能釋放出氯乙烯單體,文獻記載,長期接觸可能引起肝膽方面腫瘤;也有職業病案例顯示,聚氯乙烯工廠作業員有肺部纖維化、肺功能受影響等現象。

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把氯乙烯單體視為C級致癌物質,林杰樑解釋,C級致癌物質是指動物實驗發現可能致癌,但人體試驗證據不足;若人體及動物實驗皆證實致癌,就改列A級致癌物質;若動物實驗確定致癌、但人體試驗尚不確定,則是B級。

 

林杰樑表示,過去有人用PVC做成塑膠杯,近年已較少見,且不少人知道不宜用塑膠杯裝熱水,衛生署也沒有禁用PVC。他認為,環保署宣布禁用PVC,應是環境保護的考量,因為PVC燃燒會產生戴奧辛,戴奧辛又稱「世紀之毒」。

市面上以PVC為主的材質,除了保特瓶外面那層標籤膜之外,林杰樑指出,最常見的是雨衣、水管,還有少數塑膠杯,民眾若要分辨,最簡單的辦法是看容器底部的材質編號,聚氯乙烯編號是「3」。

至於其他的編號,「1」是保特瓶、「2」是高密度聚乙烯、「4」是低密度聚乙烯、「5」是聚丙烯、「6」是聚苯乙烯。林杰樑說,除了聚丙烯可耐熱至攝氏一百卅五度,用於微波加熱外,其餘皆不宜高溫使用。至於保鮮膜,不屬於上述材質,且分為耐熱和不耐熱兩種,購買前看清標示,若是非耐熱材質,不宜覆蓋熱食或微波加熱。

 

 





林杰樑提醒,保特瓶持續曝曬在大太陽底下,若溫度超過攝氏四十度,就可能產生影響染色體物質。所以他建議,不論是飲水還是其他保特瓶飲料,如果無法馬上喝完,別買太大罐,也別放在陽光直射或溫度太高的地方。 
 


常用塑膠袋裝熱食的外食族要注意了!專家指出,塑膠袋裝熱食,可能會釋出可塑劑,其中的鄰苯二甲酸酯會在人體上累積,對人體內分泌、生長荷爾蒙與精神狀態都有負面影響。

台灣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,塑膠袋內食物只要微熱就可能釋出鄰苯二甲酸酯,溫度越高釋放的量越多。根據動物實驗發現,鄰苯二甲酸酯會造成動物身上產生腫瘤,他提醒民眾盡量避免使用塑膠袋裝熱食。

吳家誠說,所謂的耐熱塑膠袋是指加熱到一定溫度時,仍不會變形,不代表不會釋放有毒物質,民眾千萬不要以為使用耐熱塑膠袋就安全。

吳家誠表示,各類塑膠容器,例如寶特瓶、保麗龍,都不要放入食物後加熱,否則都可能釋放出有毒物質,危害人體健康。

 

 




 


環保署呼籲民眾避免使用PVC材質容器盛裝的食品,確保食用安全,事實上家庭使用很多的保鮮膜,也有以PVC材料製造,學者建議,不管是PE或PVC的保鮮膜,都儘量不要讓保鮮膜接觸熱食,如果要加熱,一定要注意耐熱溫度,以免高溫讓保鮮膜熔化,讓有毒物質釋出滲入食物。

目前市售的保鮮膜主要有三種,分別是PVDC、PE和PVC,其中PE主要用於水果、蔬菜等食品包裝,PVC和PVDC主要用來包裝冷的熟食。

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,餐廳喜歡用保鮮膜包著湯碗煲湯,各家便利商店賣的便當,也都用保鮮膜包住,直接放進微波爐加熱,這些保鮮膜的材質可能就是PVC,而PVC的原料氯乙稀,不僅是排名前十名的高致癌物質,還是高脂溶性的氣體,很容易就混入飯菜或湯裡,如果超過可容忍高溫,消費者一點安全保障也沒有。

 

台大化學系教授劉廣定表示,雖然許多生產保鮮膜廠商都標榜採用PVDC、PE材質,較PVC耐高溫或較安全,對人體也較無傷害,但不論PE、PVDC或PVC,都是塑膠品,他建議民眾最好不要用來包裝食物,尤其是加熱,避免讓化學物質殘留在體內。

台師大化學系教授陳家俊建議,因PVC與PVDC材質製成的保鮮膜都含氯,在接觸熱食時較可能釋放出有毒物質。

陳家俊說,PE保鮮膜原料為聚乙稀,不含氯,受熱後大多產生水蒸氣與二氧化碳,但PVC與PVDC的原料中均含氯;坊間標榜PVC與PVDC材質的保鮮膜耐熱度較PE來得高,但在微波加熱過程中,或是包裝熱食時,保鮮膜外表看似沒有軟化,材質中的氯或其他添加物等有毒物質,卻可能釋放出來溶入食物中,對人體的危害反而高,PE保鮮膜材料不含氯,當然也較安全。

但他強調,PVC或PVDC保鮮膜受熱後才可能釋出有毒物質,包裝低溫食品不會有危險;不過他也提醒消費者,包裝低溫食品時,最好還是不要讓保鮮膜直接碰觸到食物。

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前董事長陳曼麗則提醒民眾,市面上保鮮膜有許多材質,民眾如果一定要用保鮮膜,要看清楚不要買含有PVC成分。

通常PE保鮮膜外包裝上會有清晰英文字PE,而PVC保鮮膜包裝上沒有英文,將中文「聚氯乙烯」藏在標示內。

 

 



 

 


 
   
 
選購飲料記得先查看容器底部標示,保特瓶是安全的PET材質,除了三角形內數字是「1」,瓶底中間還有一個鈕釦大小的凹陷。
記者蔡育豪/攝影
 
 
 

【記者朱淑娟/台北報導】

生活中到處都是塑膠容器,消費者光憑肉眼無法分辨那一種容器含有致癌風險的PVC成分。環保署昨天提出簡易辨識的方法:若塑膠容器底部有一個圓形、鈕釦大小的凹陷點,就是無害的PET材質,若底部中間有一條直線,那就是PVC材質。

環保署表示,市售常見的塑膠瓶材質有六種,合法業者都標示在瓶身或瓶底,只要查看瓶底標示的「塑膠類包裝容器材質通用符號」,就可辨識。

環署指出,市面上飲料容器都是PET保特瓶材質,但地下工廠產品容器就不一定了,使用PVC材質的容器有少部分沙拉油瓶,其餘多為洗髮精、清潔劑及一些餅乾盒或糕點盒。

環署指出,雖然PVC材質遇熱才會釋出有毒物質,但最好還是儘量少買PVC容器裝的產品。另外,不管是什麼材質的塑膠容器最好都不要裝熱食,因為所有塑膠容器都不耐熱。

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前董事長陳曼麗表示,環保署的辨識方式只適用於合法標示產品,但市面上多的是沒有清楚標示的產品,要消費者如何辨識?要教民眾如何辨識前,應先落實我們的產品標示,並說明安全使用方法。

一位消費者指出,紙杯有分只能裝冷飲或熱飲兩種,但賣飲料的業者幾乎都混著在用。還有消費者說,自從環保署禁用保麗龍碗後,現在到麵攤買麵,業者都先用塑膠袋把麵裝起來,消費者如何知道這個塑膠袋是什麼材質。

陳曼麗批評,環保署只管制塑膠瓶這種固體形狀的PVC材質產品,但生活中到處都是PVC材質產品,像信用卡、橡皮擦、墊板、玩具、保鮮膜,這種形狀不固定的產品就沒有一套管理機制。

陳曼麗提供消費者簡單的測試辦法,買一捲銅線,將銅線的一端加熱後碰觸塑化產品,再將銅線放回爐火,如果火中出現綠色火燄,就表示這項產品含有PVC材質。

去年她與學生測試兩百件生活用品,結果其中六十種物品含有PVC,數量之多,讓她嘆為觀止。

 



 


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昨天指出,PVC是相當危險的化學聚合物,製造商在製程中,未能將聚合不完全的氯乙稀單體清除乾淨,就拿來包裝食品或飲料,這種氣體在攝氏廿、卅度就會釋放出來,並溶入食品飲料中,對民眾健康是極大威脅。

台大化學系教授劉廣定指出,食品或飲料包裝、家電用品內部零件、電燈開關、小朋友上學用的墊板、曬衣竿或衣架外皮、塑膠杯、汽機車擋泥墊、座椅墊、儀表板、垃圾桶、遮雨棚等,都與PVC脫離不了關係,早就生活在危險之中;他贊成環保署逐步禁用PVC製品的作法,但應先全面禁止PVC材質的食品包裝,讓民眾有食的安全。

吳家誠指出,PVC在製程中添加了「磷苯二甲酸脂」這種塑化劑,雖然目前尚未證實這種塑化劑對人體有明顯致癌風險,但科學已證實對許多小動物是高致癌物質,且這種塑化劑屬於環境荷爾蒙,會溶入土壤或水中,使農作物或魚塭水中含有這種有毒物質,若民眾吃下這些被汙染的農漁產品,就會在人體中沈積,難保未來不會有後遺症。

劉廣定認為,全面禁用PVC製品是未來目標,但因目前許多相關產品,尚未找到替代品,環保署應分階段,先從禁止食品飲料包裝、容器使用PVC材質開始,再逐步全面淘汰;吳家誠表示,歐美許多國家已禁用或限用PVC製品,環保署可參考國外作法,引進較環保的替代品,逐步全面禁用PVC製品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銓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